第二百八十五章 清风论茶_女子道学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五章 清风论茶

第(2/3)页

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一之源”)。但他决不仅仅把茶当作健身益思的饮料,他同时认为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他在“五之煮”中说,煮茶“其第一者为隽永”,又云“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他在描述煮茶中的沫饽变化时,恍若在观赏景色:“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

  陆羽主张茶艺要美,技术要精。饮茶者在这“精”、“美”之中,陶冶情性,升华品德。他率先提出了饮茶者的道德修养:“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之源”)倡导以茶养廉,以茶励志。裴汶在《茶述》中又提出茶的“致和”精神:“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唐代诗人对以茶修养身心,颇多感悟、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畅言饮茶七碗的不同感受:先是“喉吻润”、“破孤闷”,益身解忧愁;继而是“搜枯肠”,益思助写作;再是“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心除俗,净化心灵;及至“清风生”,超然物外,达到最高境界。陆龟蒙《煮茶》有“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句;钱起《与赵莒茶宴》有“尘心洗尽兴难尽”句;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也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之句。

  宋代随着茶业的发展和饮茶艺术化的更高推进,对茶文化精神有新的阐发。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祛襟涤滞,是茶的健身益思之效;致清导和,则是茶的精神净化之功。

  苏轼采用拟人手法,为茶作一小传《叶嘉传》,颂扬茶的品德:“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