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巧遇苏轼_锦衣昼行最新章节列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巧遇苏轼

第(2/3)页

,径直朝外面走去。

  灵岩山上有灵岩寺,那里本是当年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行宫“馆娃宫”,后来越王勾践攻进吴国,将这铜钩玉栏的馆娃宫付之一炬,后来几经修建才成了现在的灵岩寺。

  夜锦衣本是想借口躲一躲落花夫人的问题,却不想沿着登山御道一直往上走,不知不觉便走到了灵岩寺门口。

  因着这是当年西施别苑的缘故,灵岩寺内香火还算旺盛。灵岩寺香烟缭绕,林木葱郁,虽然香客比别处寺庙多了些,但却还算得上幽静。

  夜锦衣只是绕着寺庙外围走了走,便又沿着另一条山道往山下走,却在半山腰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外面植满紫竹的山洞,来此上香的人也是颇多,夜锦衣对那紫竹颇有兴趣,便往前走了几步,才看到上面写着“西施洞”三个字,隐隐可看到里面镌刻的观音相。

  相传这里便是当年勾践与范蠡进献西施所等候的地方,此时却赫然成了观音洞。

  这人世间的种种,真是奇妙,一位君王为美女修建的行宫如今可成为香客参拜的寺庙,想是当年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也想不到。

  想到这里,夜锦衣微微摇头,正打算转身离去,却隐隐听到有人在唤自己,声音还有些熟悉。他自当是幻觉,没有搭理,仍是朝前走。

  “锦衣小弟。”

  这一声,可让夜锦衣清清楚楚地听到了,闻言,他心底里就突然生出一股子暖意,急忙循向这声音的来源,那个人影才刚刚落入他眼中,他便笑着迎上去。

  “苏兄。”

  那人穿着一身简洁干净的素袍子,嘴角两撇小胡子,偏瘦,看起来三四十岁的模样,一手拎着酒壶,一手拿着折扇。

  看到夜锦衣转过身来,他便摇着手里的折扇走上来笑道:“果然是锦衣小弟,轼还以为自己认错了人。”

  那人,便是王诜的好友苏轼。王诜伯牙居的那副匾额便是苏轼手书,而夜锦衣子期苑那副匾额则是苏轼恩师欧阳修手书。

  夜锦衣笑道:“锦衣也不曾想到会在这里见到苏兄。”

  苏轼摇着扇子微笑端详了夜锦衣半晌,才道:“我说小弟这名字起的好,果不其然,当年楚霸王不愿锦衣夜行,而锦衣小弟反行其道,一副好皮相被隐于面具之下。”

  夜锦衣微微一顿,才笑道:“当年左脸受了伤,便戴了面具遮一遮,不想戴成了习惯。”

  苏轼将折扇轻轻击打在手腕,笑道:“果真如此?”

  夜锦衣点头道:“果真如此。”

  苏轼笑了笑,便将手里的酒壶递给夜锦衣道:“这是轼新酿的桃花酒,锦衣小弟不妨尝尝。”

  夜锦衣接过酒壶道:“苏兄向来酿的一手好酒。”说罢,便仰头喝了一口,果真是清香扑鼻,清冽怡人,不烈却也不是那种绵柔的感觉。

  夜锦衣正在细品,又听到一旁的苏轼道:“前些日子去伯牙居,听晋卿说锦衣小弟去了少室山,怎么又来了苏州?”

  夜锦衣放下手里的酒壶,背靠着木栏杆道:“有些事情要处理。”说罢,他又将酒壶递给苏轼,顺势道:“苏兄呢,怎么也来了苏州?”

  苏轼未答,只是抬手给自己灌了几口酒,转身看着灵岩山下的景色,半晌才道:“锦衣小弟可知,如今朝廷已经不是之前那个朝廷了。”

  夜锦衣知道苏轼说的是当今皇帝支持宰相变法之事,可他身为武林中人,不喜欢对朝堂中的事干预太多,所以他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并未提及太多。

  苏轼又道:“老师如今离京去了蔡州,朝中一部分大臣也因为这变法之事或离京或遭贬谪,怕是快轮到我了。”

  夜锦衣也转身手扶着栏杆道:“人世起起伏伏本就不可预料,苏兄不必太介怀。”

  苏轼道:“我自知身居官场起伏乃为常事,可为人臣子自然不希望看到外庭如此胡闹。”

  夜锦衣本想问苏轼是否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也想问他是否去过长安,可见过那里萧条破败的景象,可知道此时此刻的大宋内忧外患急切地需要一场改变来扭转如今的局势,可这些话,他最终是没有说出口。

  朝堂政见不一,着实太常见不过的东西了,斗来斗去总归还是为了这个朝廷,算不得谁对谁错。

  夜锦衣想要扯开这个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