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六节 只差卖皇袍了_宋朝探花郎最新章节列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七六节 只差卖皇袍了

第(2/3)页

这是抱团血战的节奏。

  金陵商盟自六百年前建立建康锦署以来,就一直想把杭州与苏州的丝绸比下去,杭州商盟感觉到了压力,拉上了规模小于自己的苏州商盟,开发新品种,创造更好的丝绸织物,对抗来自金陵丝绸的压力。

  金陵的丝绸,在未来有一个名字,叫云锦。

  天下四大锦之首。

  可见杭州、苏州丝绸大商们内心的压力,所以这一次,两边已经不是商号之间的争斗,上升到了地域之争,各自抱团要与对方血战。

  刘安拿着小盖碗,慢慢的划去碗中的茶叶,品了一口。

  “反正祭天的衣服穿一次回去就放仓库了,只当是租他们的衣服了。”

  刘承珪没接话,他脑袋已经不够用了。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商人出钱又出力,还这么抢死抢活的。

  刘承珪不懂商。

  他更不懂,什么叫作广告,什么叫品牌声望。

  大宋的商人们其实也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自上次刘安搞的大比之后,同样的瓷器,质量差不多,大小差不多,花色差不多。一边有名窑留印,一边没有,名窑的至少比没有名号的卖贵一倍。

  这就是刘安给大宋商人灌输的最原始的商标理念。

  刘承珪问刘安:“安哥儿,杭州与金陵丝绸之争我早前就听说过,你认为,谁会胜出,或是要相争百年。”

  刘安想了想之后回答:“以前,我认为金陵必胜。现在未必。”

  “为何?”

  “体系,从桑到丝绸,先不说品种,只说桑到丝绸,种桑养蚕、缫、纺、织、染。杭州那边呢,一个店铺从头作到尾,有的店小,一个大匠撑着。有的店大些,每道工序一个大匠。若有一点闪失,他们便撑不住。”

  “在理。”

  “金陵那边呢,他们改变了这种方式,这些工序分为各自的坊完工,各坊都至少有两至三个大师傅,长期发展下去,产业链肯定比全套什么都懂更优秀。特别是在最后两道工序上,各家都在创新。应那句古话,千招会不如一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