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异口同声_大唐马王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40章 异口同声

第(2/3)页

能再往后拖了。

  再拖下去,也许长安问责的诏书就该到黔州了。

  澎水县淤了盐井,按理说张佶躲都躲不开,但张大人一口咬定,刺史大人已经明令罢去了李引六县都水使之职,他连都濡县令都不再是了,冒雨去澎水县传达的命令当然不好执行。

  张佶不想担这个责任,他深知自己主政的澎水县在这场大雨中与其他县是不同的——他们总能往天灾上靠拢,而他还有很明显的人祸。一旦此事坐实,张大人估计自己的下场好不了。

  虽然刺史罢去李引官职的口头命令并没有什么书面的留证,但张佶在私下里说,他能找出一打儿的证人来。

  其他颗粒无收的信宁县、洪杜县、石城县三县县令,于是异口同声也是这么说。

  在丢官罢职的威胁面前,所有感到了威胁的官员们抱了团,这些人在坚持这个说法时没有丝毫的迟疑、态度十分的肯定、坚决。

  显然,刺史大人不大好从这个方向下嘴,因为李引正是他在极度的忿恨中下令停职的,忿恨到斩钉截铁、根本没有一点的含糊。

  高审行对于奏章早已经打了几篇腹稿儿,山地的被毁只好以天时为理由,毕竟天灾,谁都不大好挡得住。

  但这里面有都濡县和洋水县是个反证——同样的天灾,为什么这两个县的损失就这样小?

  尤其是都濡县,在承受大雨方面,都濡县的地形、地势在六县里算是最不利的,但恰恰都濡县受灾最轻。

  如果只以天灾说事,保不准皇帝陛下也会这么问。

  于是,刺史说,当然本官的责任也是不小,本官轻敌了!

  刺史说,大雨来势最凶猛时,本官只是滞留在洋水县,坐等各县的雨情禀报,而没有亲临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以为各县的雨情都像洋水县那样尚在可控之列!

  刺史说,其实在那一晚大雨最猛烈时,各县没有一个人到洋水来回禀,本官应该从中察觉到各县雨情的异常,是本官疏忽了!

  刺史大人依然要自请罚俸,不是罚一两个月,也不是罚半年一年,而是自罚两年俸禄,而且要即刻把这个决定写进奏章报去长安。

  至于澎水十四眼盐井的淤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