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初四开朝_大唐马王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36章 初四开朝

第(2/3)页

的行列,谁都认为王茸拣了个大便宜。

  正四品下阶变成了从三品,虽然只是两阶,但三品,那就跟龙门一样!人走时气马走膘,没有人表示异议。

  江州刺史由御史中丞王盛泰出任。

  这个王盛泰众人又很熟悉,他原是工部的水部郎中,随皇帝参与了泉州赈灾之后,曾经升了一阶。

  没想到这一次,王盛泰又要跑到江州主政去了。

  江州是中州,王盛泰不出意外的、将由正五品上阶,再到正四品上阶,一步跨了四阶!

  如果一位亲王去江州可能很失落,但王盛泰——这次人们真有点忌妒了!

  赵国公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王茸和王盛泰既不属于自己这一伙,也不属于江夏王那一伙,不过这二人品阶升得虽快,任地却并不令赵国公看好。

  那里全都是江防要地,也许一场大水、一次决堤,便能冲下去个三五阶。

  他在等两个人的去向,一个是吴王李恪,一个是他的老儿子长孙润。他要看看这两个人到底要任去何地。

  岳州刺史年高致仕,由扬州长史褚惟春接任。

  这是个平级调任,大都督府长史和上州刺史都是从三品,但刺史却是主政一方,比长史好看多了。

  人们听出来了,沿江三座州府新上任的主官,都是参加过去年泉州海灾赈济的。他们不是关陇的人,也不是山东的人,更不是辽东的人。

  随后的委任又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原泉州长史赵昌贞,迁任庐州刺史。

  皇帝在上边听着李治一个个往下念,看着底下江夏王和赵国公的神情。还行,两位打头的老臣看起来还算平静,坐在那里连身子也不摇一摇。

  说明这几个人的任用,没有明显令他们吃惊,吃惊也不好表现出来。

  王茸、王盛泰、褚惟春、赵昌贞这些人都是立身很正、未见有什么派系,且长期任劳任怨的官员。

  皇帝早已猜到,这些人因赈济泉州海灾而为人所知,任地又是沿江州府,不论是江夏王爷,还是他的舅父赵国公,都不会站出来明着反对。

  且不说反对的成效占几成,关键是,反对也不能制衡到彼此,反而有可能将他们反对的人,也推到对面去了。

  搞个平衡、见缝插个针就能多么容易?

  皇帝心中暗哼,怪不得接连听了几项如此重要的委任,江夏王和赵国公仍是面色如常,所有人都看着呢,实在是咧咧嘴也不方便啊。

  接下来,该动动亲王了。

  但皇帝忽然问道,“对沿江几处州府的官员委派,不知赵国公和江夏王爷有什么看法?”

  赵国公不抢着说,江夏王也不抢话,彼此谦让。

  然后李道宗起身道,“陛下所任这几人,依微臣看真是再合适不过!这几位都有赈济水灾的履历,多年来,官声亦属踏实勤勉,陛下将他们任往沿江州府,正是人尽其才。”

  赵国公道,“嗯嗯!江夏王爷所言,正是微臣所想!”

  皇帝如释重负的样子,说道,“难得我们君臣想到一起去了。”

  赵国公暗道,“应该是陛下你同晋王殿下……想到一起去才对吧?陛下你何时让我想过什么呢!”

  江夏王暗道,“当着这么多的亲王、重臣,让我怎么说?恶人让我做?又不牵筋扯骨,本王凭什么!”

  皇帝一乐,“别的臣工……哪位还有不同看法,今日尽可畅所欲言。”

  褚遂良奏道,“几州所任,恰如其分,微臣由衷拥戴!”

  皇帝道,“如此甚好,晋王,你再往下讲。”

  晋王躬身道,“臣弟遵命。”底下的许多人重新屏息静听。

  “年前,曹王明奏请为其母妃迁葬一事,使天下人尽知其孝道,陛下犹为在意。曹王年仅十五,尚未成家,任地却远在曹州,一早一晚孤身一人,如今就连离着母妃的陵寝也远了,令我们这些身为兄长的,时时想起来,都忍不住自责!”

  怎么说着说着委任,又转到孝道上去了?

  晋王说的言辞恳切,令听者动容,真是这么回事!但这到底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晋王转达陛下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